语音播报
疫情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长远影响
陈玉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去年12月份开始的新冠疫情,至今造成全球范围内30余万例确诊病人,对全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此次危机的经济影响该做何判断?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合适的?二是此次疫情会造成怎样深远的影响?
应对疫情 ,核心措施是减少人与人的接触。相应的 ,社会接触密集型的社会活动锐减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陌生的疫情,损失回避的心理占主导 ,会自然而然高估疫情的后果,即便没有政府的禁令 ,人们也将大幅减少出入公共空间 ,减少与他人接触。疫情会导致经济活动骤停,波及全球 。一二月份中国政府的抗疫政策和居民的自愿隔离行为 ,类似一次超巨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使我们可以观察并预判各种深刻变化。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正在变得严重,类似的变化也会发生 。
市场经济是基于交易而存在 ,社会密集接触活动的突然中断 ,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 。一二月份中国的数据表明,工业生产增加值真实增速与去年同比下降13% ,服务业下降的程度与之相当 。如果没有疫情 ,工业增加值应该增加5-6% ,显见疫情使得其增速下滑了18个百分点 。某些社会接触密集的服务业部门下滑更多,甚至超过50%。三月份的经济活动水平与一二月份的平均情形基本持平 ,现在可以比较准确的推算 ,一季度的经济骤停 ,乐观估计会拖累全年2-3个百分点 。剩余三个季度 ,经济如果强劲反弹 ,经济增长8% ,部分抵消一季度的影响后 ,全年的增长率大约只有3到4个点 。这种估计是相当乐观的 。不过,也不必过于忧虑3-4个点的预期,而是要看经济活动路径的走势 。一般而言 ,大家预测经济真正强力的反弹会在年末和2021年 。
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正深受疫情之苦 。美国的经济预测,众说纷纭 ,最近的资本市场的表现,加剧了悲观情绪 ,大家对经济判断趋向悲观 。未来几个月 ,欧美国家的经济活动 ,因为疫情导致的隔离措施,人们减少去公共场所,会遭受来自供给和需求的全面冲击 。经济活动大幅锐减,GDP短期增速会大幅下降 ,成为大概率事件。美联储采取了新的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 ,美财政部也在酝酿财政支持政策。事实上各国的宏观经济部门也做了各种预案 。显著的表现是OECD的系统风险委员会针对抑制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政策对二十国财长的报告(STATEMENT BY THE SYSTEMIC RISK COUNCIL ADDRESSED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GOVERNORS ON MEASURES TO CONTA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核心判断是,此次危机的风险,并非起自金融体系内部,而是公共健康危机,带来的经济活动停滞 ,诱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风险。比如 ,经济活动骤停 ,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利润和营业收入 ,进而对于高负债的脆弱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打击 ,使得金融机构受损,带来金融危机的风险。报告敦促各国采取紧急应变的货币金融政策和合适的财政政策 ,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负面冲击 ,减弱其影响,避免演变为全面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美国的Larry Summers近日则预言有80-90%的概率美国经济将陷入新一轮的衰退周期,而且他认为为了避免衰退 ,货币政策是必要的 ,但是是不足够的 ,需要更强有力的政府财政刺激方案 。
我认为当前的政策风险在于 ,大家倾向于用2003年的SARS作为思考的参照,这有低估经济风险以及疫情带来的各种次生灾害的风险 ,这将导致政策力度不够 。2003年的SARS期间中国经济正处于扩张期 ,疫情只短暂地对一二季度的经济有微弱影响 ,其烈度数倍低于今年一二月份数据所显示的经济下滑 。原因是多样的 ,主要在于SARS的疫情特点以及全社会密集接触性活动的骤停程度差异很大 。
货币政策,其主要功能要为深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 。使得因为短期营收和利润下降的企业 ,能够存活 。这是防止短期负面冲击扩大化和演变为长期拖累的必要举措。人民银行在疫情期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力度还要加强。原因有三:其一,经过了两个月的经济停摆 ,复工和各类经济活动的回复常态,并非轻而易举 。因为大众的认知和对小概率风险的过度关注,人们的行为调整有粘性,甚至有些行为和态度会持久地改变。这意味着有些行业的经营活动会发生长期变化 。其二,国际经济面临大概率的经济衰退,国际资本市场的混乱 ,这些都将导致中国的出口部门的困境,事实上出口在一二月份下降15% ,而代表未来的订单,随着其他国家陷入疫情冲击下的经济活动减弱 ,正在大幅度减少 。其三 ,2009年以来 ,中国的地方政府 、企业和居民的杠杆率大幅度快速上升 ,到达了很高的负债水平。2017年的去杠杆政策,导致融资扩张的盛宴戛然而止 ,带来众多企业调整的困难,包括国企、民企和大量中小企业 。合并此次疫情的冲击 ,企业大面积营收负增长 ,债务负担将更加沉重。债务重负下,扩张的动力付诸阙如。
所以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降低利率 ,二,更重要的是让信贷可得性增强 。在此特殊时期 ,很多企业需要信贷 ,哪怕是不便宜的信贷 。
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有对全球经济未来走势的不同预案。最近圣路易斯银行三月份的一篇论文利用SDGE模型模拟 ,认为财政支出政策具有最大的应对疫情负面冲击的效果 。该论文援引的信息来源显示 ,美国财政部的报告对疫情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坏的估计是失业率40% 。
中国的财政政策的重点有三 :一是加大对应对疫情和卫生领域内的大量采购与投资 ,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夯实长远的卫生健康体系的能力建设。要借助这次疫情,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 、企业研发、基础设施 、与5G时代相适应的健康软基础设施 ,和卫生体制改革方面 ,取得深入进展 。二 ,短期减免税收,补贴贷款 ,支持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 。三是,面向长远的基础建设计划,大家最近称之为新基建 ,表达了大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的期待 。新基建 ,要融合新的技术 ,还要着重于社会公共服务。既要有硬的基础设施 ,也要有软的基础设施 。
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 。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世界各国还在苦战阶段 。大家的共识是 ,短期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有助于全球抗击疫情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功 。宏观经济政策能否成功,能否消除疫情负面经济冲击演变为更深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这一点,现在是存有疑问的。
无论如何,疫情终将过去。此次疫情由于其波及面之广泛 ,必将带来全球范围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一些持久变化,或者促成新的变化 ,或者加速已有的变化 。基于对中国的观察,此次疫情将带来六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正如“地球是平的”的作者预言 ,此次疫情是新旧时代的转折点。此次疫情带来的持久变化是全球性的,方面很多。以下列举的变化和变化的重要性,带有我个人很大的主观推测性质 。当然这些猜测基于人们的社会心理 ,行为动机,成本价格的变化等理由 。
第一 , 数字经济将突飞猛进。已经兴盛的电商产业,将一如既往的高速发展 ,并造成全球覆盖之势 。健康的数字生活会被广泛接受 。更多严肃的内容和活动 ,将通过互联网实现 。远程办公,将方兴未艾 。远程医疗 ,将突破各种政策管制 ,结合5G技术 ,迅猛发展 。远程教育,也将展开新的时代 。
第二 , 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会发生突然变化,个体的风险意识会加强,传统的社会接触模式受到挑战。人们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和方式。比如 ,小区团购的模式 ,在疫情期间兴盛,会在疫情后更深入。
第三 , 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发展会有一个巨大的调整期 。各国在应对疫情期间,注意到全球产业链导致各国之间的深刻依赖和利益冲突 。各国政府会检讨产业政策,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布局 。于此同时 ,全球面对此次疫情的共同危机 ,也有压力消除保护主义,建立更好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国际秩序会有新的巨大变化 。美国的前财长经济学家Larry Summers在推特上感叹 ,为什么美国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体不能生产口罩呢?( Thoughts at the end of a long week : Why can’t the greatest econom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produce swabs , face masks and ventilators in adequate supply?)。全球疫情以及由此让人们所感知到的全球产业链的脆弱 、缺陷和相互依赖 ,一定会在疫情之后 ,引发巨大相关的政策调整。
第四 , 政府能力将得到强调,无论是经济调控的能力还是社会治理的能力 。强政府与大社会的理念 ,将在全球兴起 。
第五 , 面对共同危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得到加强 ,个人主义有被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 ,经济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不平等 ,将会显现并被予以关注 。
第六 , 正如每次危机都会呼唤检讨反思 ,新的全球范围的改革风潮会出现 ,有的甚至会很激烈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些变革 ,大概率上会因应新技术和社会需求,造就一个更健康的社会。
。